法学、伦理学、政治哲学。
正当以王安石为改革领袖的激进主义在政治首都紧锣密布地推行变法时,在另一个文化中心洛阳,却聚集着一批一直相当有影响而暂时没有权力的高级士大夫,他们坚守着一种高调的文化保守立场,形成了一个以道德伦理为标榜,以思想与学术为号召的知识集团,表达着当时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另一种声音。晋文公实有勤王之心,而不知召王之为不顺,故谲掩其正。
纳寿王妃,以武才人进也。在理学刚刚雏形将成的那个时代,知识阶层对自身的定位总是相当自觉和明确的,那就是凭借自身拥有的较高学术声望,通过私人的收徒、讲学和交往来宣传自己的学说。[⑩] 仁是儒家礼法道德的最高标准,也是社会成员——特别是当政者——推行善政的品行依据。但更重要的是,先王之道作为历史存在,虽已达到较为完善和极近理想的状态,却不能脱离作为逻辑起点的天理,或者说,二者相比天理是更具理论原型和标准价值的存在。霸者崎岖反侧于曲径之中,而卒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②] 在程颢看来,王道是顺应天理的政治,三代圣王之治所遵循的道义原则来源于作为世界本原的天理。同年七月,颁布均输法,九月颁布青苗法。于是,他们将所有西方知识统称为西学,将中国传统学术统称为国学,以国学与西学分庭抗礼。
以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当代哲学解释学,揭示了知识和学术发展的这种规律。而作为现代学术的《庄子》哲学研究,也不能完全排除在国学之外,因为今日诸多国学院的课程和科研项目与《庄子》哲学是吻合的。他们举证很多具体的概念、范畴,例如道、气、理等,以及像有生于无之类命题,论证其与西方哲学范畴和思维逻辑之间的不可互释以及不可通约性。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这一命题,一度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
全部人类的历史也展示出这种思考和认识的阶段性特征。几乎所有这一类国学院的课程设置、专业方向以及学位授予等活动,还是按照文学、历史、哲学、考古、语言学等现代学科进行。
与国学名称相应的还有国医、国乐、国术、国文、国语之说等等。可以推论,由此类话题揭橥《庄子》哲学之深意宏旨,不免大而化之,不着边际。但是,当时国学的教学与研究活动,基本上被安置在书院这些现代教育的边缘地带。伟大的希腊哲学由此展开。
因为对于《庄子》的任何研究都必须依托于文本,而文本的解读最终离不开字词的训释和版本知识。从学术评价到语言风格,这段文字都给人极为强烈的冲击。比如相同样式的一件丝绸旗袍显然比棉布旗袍价值高出很多,一件裘皮大衣的价值更是一件棉布大衣所无法比拟的。这个道理也存在木工、石工、玉工等工匠之中。
因此,自19世纪末叶起就有人担心中国传统文化会落入消亡的命运。但是,纯粹哲学范式的《庄子》研究,今日仍然难得一见,可谓凤毛麟角。
例如很多研究《庄子》哲学的著述,将精神自由、心灵超越等话题作为讨论的核心问题。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在1919年面世,真正开启了中国哲学研究的先河,也初步建构了中国哲学的研究范式。
在内容上,这种研究范式则运用古代中国学术的话语体系,评论《庄子》的思想情感、才性智慧,展示出中国古典学术的思想风貌。虽然古代中国有两次重大考古材料发现,即汉代孔壁藏书和西晋汲冢竹书发现,但都不是考古学。但是,虽然中国古代哲人与希腊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大致相同,甚至在思维方式上也是一致的,表述方式却有很大不同。《庄子·天下篇》是运用这种范式的典型: 寂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由于新文化运动,西方现代学术观念及其体系几乎全盘引进中国。然而,还有一些学者对于五四一代的学者的批评则十分尖锐,甚至完全否定了他们的工作价值。
这其中的核心问题还是在于什么是哲学,进而什么是《庄子》哲学。这类批评者还有一种深深的忧虑,觉得再沿着中国哲学的范式进行研究,古代先哲思想的菁华、我们的国粹就会丧失殆尽。
一段璞玉或衣料,它不会必然要成为什么样的玉雕形象或某种服装,也不可能只能成为某种玉雕形象或某种服装。这类学者的根本看法也可以归结为一点,即认为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在整体上与西方的哲学范式不能兼容。
很显然,这些看法基本上还是在五四一代学者建构的中国哲学范式之内的探索和思考。因此,18世纪意大利学者维科(G.Vico 1670——1744)提出,是否具有原始宗教、婚礼和葬礼,是地球上所有民族成为人类的标志。
这一代学者筚路褴褛,为中国哲学的研究范式和学科创建,做出了奠基性的工作。本文囿于篇幅,只能述其要略。不但各种国学班遍及各地,网络和民间的国学更是风生水起。哲学的出现,是一个民族思维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一个民族思维成熟的标志。
国学名词的出现与近代西学东渐相关。而且,原始文本(材料)的解释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故而对于原始文本的解释永远不会终结。
在具体的语境中,我们要防止国学一词造成的误会和误区,并由此带来学术的混乱和误导。没有任何世俗的力量可以阻挡人们的精神自由和心灵超越。
从国医、国乐、国术、国文、国语等名词即可知,这些名称还是对接现代西方学术中的医学、音乐、体育(武术)、文学、语言等学科,而不是经、史、子、集四部之称。而与此同时,《庄子》中很多极为精湛的哲学思想却被遗弃或者遮蔽,例如《庄子》精微而系统的怀疑论哲学可与古希腊怀疑论媲美,《庄子》高妙的语言哲学可与20世纪语言哲学相通,等等。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以现代中国大学为标志的所有知识传承与创造活动,几乎全部都是在西方现代知识体系的范式之下实现的。这种范式在形式上,不外注疏、点评、纪传、诗文等等。这些著述中存在的问题,是中国哲学研究前进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裁缝的工作就是用一种服装的样式来处理一段衣料。这些问题与其说是哲学问题,倒不如说是宗教问题。
先秦时期的老子、孔子等人的著述,是箴言警句和语录对话体,类似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新知识产生过程中,旧的知识遗失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的。
而有些民族则至今没有出现影响世界的哲学体系。但是,我们一定要明晰《庄子》哲学与国学只是在某个约定俗成的意义层面相交,明晰《庄子》哲学是完全不同于四部之学的现代学术范畴。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